首页>方案>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热门19篇)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热门19篇)

时间: 作者:LZ文人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之一。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以下是一些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实用技巧和经验总结。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3、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4、能够借助有感情地诵读文本,体味作者蕴于诗中哀而不伤的别样离情。

5、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二)预习目标:

1、通过自学材料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2、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3、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感情。

4、自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朗诵诗歌,把握节奏。

5、通过反复诵读,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诗歌。

(三)课时目标:

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

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二)一读文本(6分钟)。

(投影显示:读准字音、体会文本韵律)。

(三)二读文本(11分钟)。

(投影显示:有感情地诵读并思考)。

提问: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蕴涵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提问:诗人寓于每一诗节的情感分别是怎样的?

明确:难舍难分——挚爱、依恋——羡慕、眷恋——陶醉忘情——快乐至极——悲伤——淡淡哀愁。

(投影显示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

教师有选择地范读诗节后学生自由朗诵。

《再别康桥》语文教案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语文:1.2.2《再别康桥》教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1、体味诗中的意象美。2、体味诗中的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3、再品读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意象的把握。

2、诗情的领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性情温厚才气横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二、背景。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3、作者其他名诗。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三、品读。

情境营造:《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欣赏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老师范读,深入情境。

学生齐读,体会感情。

四、细读。

1、通过刚才的诵读,大家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怎样体现的?

(1)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等。

(2)“作别”表明是离别时分。

诗歌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轻轻的走”“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写出了此地此景让人不忍离去更不忍打扰这份宁静安详,心中充满了无限依恋,可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感伤。

2、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斜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的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它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阴潭水。在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里荡舟。

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赋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3、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寻梦。

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

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

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诗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涵了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到极致。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康桥与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情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地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课堂小结。

语文:1.2.2《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以下两则教学反思由应届毕业生教学反思网站为大家整理。

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录--才情徐志摩》视频和情景模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有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制衡”及评价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很强调学生的诵读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有一个音色比较好的学生,在配乐播放钢琴曲《神秘园》时,朗诵出了诗歌那种特有的感觉。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金柳云彩。

高三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

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再别康桥》语文教案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语文教......

高三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再别康桥》姓名王爱工作单位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年级学科高三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3、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欣赏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并背诵相关诗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结合课件展示完成此环节。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高三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和大多数的追星族不同,徐志摩不仅用自己的名字来表达“志在摩诘”的崇敬,而且他更谙熟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这一点,可以从诗人的《再别康桥》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7月,重返英国再回康桥,诗人禁不住思绪飞扬1920年,他远渡重洋到英国研究文学,在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诗人深情地称康桥是“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而今重返母校,诗“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夕阳西下,落日把它的余晖幻成满天的彩霞,织着思恋,缀着梦幻,久别瞬聚的诗人带着无限的眷念幽思,带着深深的愁思,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三回头地向母校告别。三个“轻轻地”写出了诗人蹑手蹑脚,不忍惊动,不愿惊动母校的心理。看似安静,实则沉重。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实感,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按照常理,作别的本应是人,却换作了云彩,孤独与失落隐含其中。这幅落日告别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眷眷学子对母校的无限深情。“举手长劳劳,我心更依依”。那“缦烂的云纹霞彩”,不正反映我的思想情感,反映此时“撒向天空的眷意诗心”么。

青青的河畔,依依的杨柳,舒动着她那柔柔的纤臂,牵着诗人那多情的目光,更牵着诗人那不安的思绪。沐着夕阳的金辉,拢着霓虹的彩纱,那婀娜的金柳不正是那“不胜娇羞”的新娘么?那样地秀美端庄,那样地典雅高贵。透着无限的欢喜与眷恋,万分的美好与心爱。至此,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康河,积淀着我的爱恋与愁思,康河“通我血液,浃我心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样既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又可以紧紧偎在康河的臂弯里,感受她那“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轻吻”。因为“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她给我胚胎的”。康河,你是我生命之河,养育着绿油油的'青荇,也养育着我青荇般的梦。

那静静的榆阴之下,不是我朝思暮想的拜伦潭么,闪着细碎的鳞光,荡着绮丽的涟漪,仿佛那斑斓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翻泼一海纯金,荡漾一潭梦幻。而今梦虽破,而那彩虹般斑斓的碎片依旧那么绚丽多姿,依旧那样地如花美艳。梦沉淀在康河里,我的心也沉淀在康河里。

夜幕徐徐而下,星光点点如烛,独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月华。在青青的碧草间泛舟。寻遍我每一处的春阳艳照,夜雨阑珊;寻遍每一株鹅黄橘绿,木茂花鲜。那星辉的斑斓,不正是我那被揉碎的彩虹般的梦么?所以诗人不禁要放歌。可是万语千言又无从说起:“可爱的,我将怎样比拟你呢?我怎能比拟得出呢?”于是作者将这寄托给箫声。深沉舒缓的笙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梦已碎,心如昨,站在这梦的胚芽潜滋暗长的康河,诗人怎能不感慨良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让那份美好,永远积淀在康河,永远尘封在记忆的画册。不要去惊扰,更无须去打破。哪怕是康河上漫烂的晚霞云朵。至此诗人再次放慢离别的脚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一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面对康河,诗人寂然凝虑,“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我甜蜜的忧愁”。就这样诗人满含着无限的眷恋与期待,轻轻挥手,悄悄而去,留下的是那情真意切的依依深情。

纵观全诗,情由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天成。诗人把无限的眷恋与淡淡的悲伤都注入了康桥的一草一木,星辉云彩。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一幅依依惜别图。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

这是心灵深处的欢畅。

这是情绪境界的壮旷。

凭天堂沉沦,

任地狱开放。

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再别康桥》语文教案

2、了解徐志摩的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3、以本诗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走进徐志摩;。

4、品读诗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2、重在诵读和感悟,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结合徐志摩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情。

3、品读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课时。

导入:

播放英国剑桥大学的照片,配以轻音乐,了解康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点信息: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欧游归来之时,实是回忆之作。“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罗素,放弃了他在美国即将获得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往英国,想成为罗素的弟子,但罗素因在欧战时力倡和平而被康桥的三一学院解聘,离开康桥。徐志摩只好当一名没有学籍的选修生,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攻读经济学学位。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问母校后的归途中。

三、诵读体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重现;。

3、讨论: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结合诗歌意象具体分析。

明确:

这首诗写的是离别康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以“作别”开头,营造了一种别离氛围,无限依恋。

第二、三、四节:“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分别写出康桥的美丽、慈爱和浪漫,并逐步推进,将“我”对康桥的依恋、难忘等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第五、六节:诗人对康桥的情感在“寻梦”中达到高潮!诗人多想“放歌”,但此时此境,离愁别绪,只能是“悄悄”与“沉默”。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开头呼应,节奏一致却又富有变化,回环往复。看似潇洒的离去,却有着逝者如斯的无奈。云彩虽然带不走,但康桥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那是一种情结、一种永久的怀念。

点拨: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中写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学习经历对于徐志摩来说,是意义非凡的,让他的思想和意识发生了改变,所以作者对康桥这一具体的环境,有一种依恋,一种情结。

四、再读诗歌,感悟提升。

点拨:诗歌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这种美感是丰富而多样的,语言、意境、意象、韵律等等,请大家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新月诗派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一)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二)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三)绘画美即是辞藻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五、拓展延伸,走进志摩。

徐志摩。

意象: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

情感:悄悄轻轻沉默——无限依恋之情。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彩梦――――寻梦――――梦醒。

关于轻轻的与悄悄的:有一种看法,认为悄悄,可以理解为他不愿意把来寻旧梦的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同时,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地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感情纯真的诗人只能选择这种告别方式。轻轻则突出宁静,主要是在一开始营造一种气氛,而当作者内心经历了一番狂澜之后,他的心其实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诵带,同学们体会。

(二)内容研讨。

意象分析:

1、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3、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静区别,无声音称为寂,如万籁俱寂,而静则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种生机。又如贫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二课时:主题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诗欣赏。

问: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有没有同学能够试着说一下?《人间四月天》)。

参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见’了康桥”,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正因为如此,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己!”江淹《别赋》)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同学们将来也可以写一个再别盐外。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2、如果仅仅是对剑桥大学的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剑桥图书馆?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桥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诗人说过:“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

可见,这里的康桥世界,已成为大自然的象征。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苦痛,烦闷,拘索,枯燥”。(我去秦岭中一游)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撷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几样景物,(不是标志性建筑)遗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构筑了几幅色彩斑斓,对比柔和的画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摇摇:潭映彩虹,浮藻如梦:星落清泉,斑斓多姿……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听不到嘈杂的市声,完全是一片幽美迷离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几个片断。就连诗人也仿佛踮着脚尖走路,来去无声,但对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却早就融入到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了。诗人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母亲,“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难怪诗人在别离之际要感到惆怅了。诗人以至美至纯的诗句,表现出了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

胡适: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决不——决不——志摩最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做“偶然”,在他的《卞昆冈》剧本里,在那个可爱的孩子阿明临死时,那个瞎子弹着三弦,唱着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云游----谈徐志摩的人生。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就这么悄悄的走了,一心\"想飞\"的他,一心要\"kissfire\"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

诗人的一生就象他的一首《云游》: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根本不想停流。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阻拦的逍遥。

结语:所以在我看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灵魂的故乡,我们的灵魂之乡在哪里?我们也可以写一首诗啊!

徐志摩诗歌欣赏: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郞。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步骤:

一、引题:

什么是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2、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提示:

1、什么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赏析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1课时。

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

引入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导入。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检查预习。

1.字词。

2.学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关知识。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1.点名朗读要求字正腔调圆、节奏感强、有感情。

2.师生齐读。

四、分组朗读、讨论、讲析,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一)、体会音乐美。

1、分组朗读,讨论:我们读这首诗,感觉很美,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2、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4、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

这首诗读来让我们感到:舒缓、轻柔、低沉。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体会建筑美。

1、每一节有几行?(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2、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三)体会建筑美和诗人的感情。

1、分组讨论学生自读、全班齐读诗的基础上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愁绪、眷恋、惜别、依恋。

2、康桥,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诗人表达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

3、齐读、赏析第二节。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4、齐读、品析第三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青荇”表达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3)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5、齐读、品析第四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清潭”表达感情的?

(1)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3)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6、总结本诗的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的感情。

——轻轻地——脚步轻。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七、课堂内容小结,看《再别康桥》视频,听录音,再次感受徐诗的“三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学习了本课,我们同学们要学会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八、作业。

2.徐志摩是格律诗“三美”的实践者,谁提出的“三美”主张。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

九、板书。

作别。

金柳。

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

潭水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寻梦。

沉默。

告别。

音乐美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形式:三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体会诗境之美。

意境的营造。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幻灯。

月日星期第节高二(一)、(二)班共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粤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与你耳语,然后又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

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爱她。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这么多的困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使我们这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泪。

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现代诗歌运用意象进行抒情的鉴赏方法,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感受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感受诗歌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意境、抒发情感。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过朗读要把诗歌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达,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

首先,让我们齐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还有没有自己拿不准的字音。

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诗歌一共七节,每一节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希望请到的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尽量读出每一小节的节奏。

3.三读诗歌,把握特点。

下面我们就刚才划分的节奏,再一起朗读一遍,咱们把节奏放慢一点,好好品味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4.示范朗读,体会情感。

5.在这一首诗当中作者告别的对象有哪些呢?

康桥的云彩、金柳、河水、青荇,还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剑桥时陪他度过、走过大学生涯的一切让他感觉美好的景物。

5.诗人跟这些对象深情告别的时候,他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不舍、依恋、伤感、惆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6.你觉得诗人深情告别的对象仅仅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景和物吗?

不管是景还是物,现在,在诗人的心中,它已经是具有情感的对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跟康桥之间到底有一断怎样的故事。

走近诗人走近康桥。

徐志摩,现代诗人,1920年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剑桥(康桥)大学博士学位,康桥的生活,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再别康桥》是诗人第三次离别康桥后写下的切身感受。

解说: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时候到英国的康桥也就是现在的剑桥大学留学。他是这样评价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这首诗是他第三次离别康桥之后写下的切身感受。应该说让他离开这样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难受的。在康桥的生命中,徐志摩注定是一位匆匆的过客。而我觉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桥一定不只是过眼的云烟。所以,他非常的不舍。这一种离愁别绪,丝丝缕缕,缠绕于心头,挥之不去,成了浓的化不开的康桥情节。

中国画重在写意,相比西洋画注重形似而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人作画侧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举个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梅”便是一个意象,它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花,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景物存在了,而是寄托了作者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好了,下面我们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从第一节我们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对康桥的依依惜别)那么第一节首先给我们呈现什么意象?(云彩)特点:飘逸柔美,与诗人淡淡的愁绪极为相称。除了这样一个意象,你们认为这一节它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哪个词来体现的呢?(轻轻的)短短四行用了三个“轻轻的”。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开头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这样似乎更符合语法规范?(我们说新月派诗歌讲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错落有致,音韵上也要错落有致,这样一来音韵感觉好一些;另外轻轻的本该修饰“走”这一动作却被诗人提到了主语前面,这样一来就起到了调整语序的作用,而语序的调整主要又是为了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突出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诗人难分难舍又不忍心惊动这康河美景,作者悄来悄去的潇洒飘逸形象也跃然纸上)。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诗人此处还用了一个比喻,把柳树比作新娘,当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诗人将河边柳树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见在诗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仅仅是毫无心智草木而已,它们娇美、有生命力,澄澈温婉,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一般,这里边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这里作者为什么说“夕阳中的新娘”而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呢?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似乎与情调不合。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这支长篙是诗人通往梦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极具象征意味。这幅图画完全展示的是诗人的梦境,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诗人前面说要引吭高歌,但是这里他并没有放歌,因为在梦里他忘了自己要离开,而现实中他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别图:跟开头呼应,表露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并融入了更多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我们把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作个比较:最后为什么不用“轻轻的”(避免重复),为什么不用“静静的”“默默的”,受上一节的影响。本诗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结构完整。从情感抒发来讲,如果说第一节还透着些许轻松,那么通过中间的描绘,使最后一节更多了几分无奈与凄凉,更强化了抒情氛围。

这首诗韵律柔和、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对徐志摩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他是浙江海宁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那么新月派又是什么呢?喜欢读书的同学应该知道新月派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得名于“新月社”,这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诗歌团体,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员,此外还有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一批知名的文学家。新月派的诗歌奉行“三美主义”,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以这首《再别康桥》为例,音乐之美体现在诗歌音律的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押韵,比如第一节压ai韵,第二节压ang韵,后面也基本如此。建筑美体现在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再别康桥》一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从排版上给人以视觉的美感。那么绘画美又指什么呢?我们看这首诗的七个小节,每一节仿佛都是可以画出来的画面,可谓“诗中有画”,也就是说诗歌给人的画面感十分强烈。那么如此强烈的画面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大家思考一下,非常简单,是通过多选用有色彩的景物的描绘。哪些景物?比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这些词语都充满了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再别康桥》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回忆和即将离别时的情绪都融进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和又夹杂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全诗,在康河美景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去学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师通过引导,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我在这点上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以后我希望在这方面能不断地完善。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浓情蜜意。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就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完全沉浸于诗歌意境上。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又加深了对语言、文意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

2、谈谈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缓步飘然离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不得不离去。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徐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竟然一诗成谶。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

第五节:照应开头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诗中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的。

比较《雨巷》一诗,看看两者在结构、语言、意象上有什么异同。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能力目标。

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

作者创造的意境鲜明、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意美。

知识点教法与手段。

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绘画美。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1、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a.提问。

1、找同学背诵《泌园春。长沙》(5分钟)。

b.导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教师(2分钟)。

c.解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因此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教师(3分钟)。

d.读课文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齐读各一遍辨析字音:荇()斓()衅()溯()衍()谰()畔()朔()师生互动(5分钟)。

e.分析课文。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2、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音乐美?这首诗韵律和谐。诗人深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尤重音乐美,因此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此外,轻轻悄师生互动(30分钟)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师生互动(30分钟)。

一、作者简介: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二、现实(1)飘然而去依恋金柳借寻梦水草康桥景色秀美景。

(2-5)清潭抒星辉情现实。

(6-7)飘然而去依恋。

相关范文推荐

    篮球经费申请报告大全(17篇)

    报告范文的写作需要注意避免主观情绪和个人偏见的干扰。范文中的案例和数据对我们撰写报告时的论证和论据提供了有力支持。xx人民政府:近期不法分子利用晚上等时间,对长

    乡村教师演讲稿范文(17篇)

    教师演讲稿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表达能力,提高演讲技巧和说服力,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教师演讲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热线话务员工作心得(优质18篇)

    通过工作心得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工作思路和目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和归纳工作经验,我们整理了一些工作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入校巡查队申请书(实用16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我们对目标资源或机会的要求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我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适应性。读完这些申请书范文后,相信你会对自己的申请书写作充满信心,展

    通报违法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8篇)

    通过总结范文,我们可以累积经验、总结方法,并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法规越来越严格

    绿化更换申请书(模板18篇)

    在申请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目标,以提高成功的机会。申请书范文中的语言表达、论证方式和结构安排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共龙池乡委员会:龙池社区支

    亿以内数的读法教案人教版(优秀16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

    发票候补申请书范文(17篇)

    在编写申请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格式规范和适当的语言修辞,以增加文化内涵和档次感。读一读以下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申请书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土地查询申请书(优秀14篇)

    申请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结构、内容、语言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些精选的申请书样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xx省扶贫办:xx镇xx村位于xx

    申请换班申请书(实用16篇)

    更多申请书是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独特性的机会,对于成功实现我们的目标来说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我们为大家准备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灵感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