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新教育论文(精选18篇)
通过对范文范本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实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范文范本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
摘要: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适时适量的科学素养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树立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精神,培养科学的素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素养教育尚显稚嫩,反映出观念陈旧、内容形式单调、内容布局欠合理、教师主导课堂等问题,幼教工作者应明确教育目标、创建多样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协同多方力量进行幼儿科学教育,以改善科学教育的不良现状。
关键词:
科学素养,即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以及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态度。[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同时还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2]也就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如何在幼儿阶段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形成对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行为、习惯,是摆在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的执行对我国今后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纵观目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方面还存在很多有违《指南》精神的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
(一)观念陈旧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总是把科学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而把科学素养的培养放在次要的位置,忽略了对幼儿科学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的激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总希望让幼儿掌握更多的自认为是实在而重要的科学知识,以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将来的学习、成长。可事实是很多幼儿由于被灌输了过多的科学知识,反而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禁锢了他们的思维,致使在实际的科学活动中兴趣索然,处于被动的接受中。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幼儿而言,唤醒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强于增加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因为前者能够助推幼儿对科学进行更为持久和快乐的探究,而后者如若掌握不好,反而会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恐惧和避讳,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更不可能自发地去对科学世界进行无尽的探索。换句话说,如果简单地单方面地向幼儿灌输一大堆科学知识,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对于幼儿远期科学的学习与探索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内容形式单调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好的兴趣萌芽阶段,很多兴趣爱好都是在这一阶段培养起来的。可见,这一阶段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果在幼儿刚刚接触科学的时候,我们就展现给他丰富有趣的内容形式,那就将有助于幼儿催生科学兴趣、树立科学态度、构建科学精神。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普遍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内容呈现上的枯燥,设计上缺少丰富的创意。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指示不加衍生地展现,因此对幼儿的科学引导成效不高。除此之外,在科学与生活的嫁接融合方面,显得功力不够,造成科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大家都知道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而这种科学与生活相剥离的状态,对于幼儿科学精神的触发是没有多大助益的。再者,当前还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教师更倾向于向幼儿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而忽视了引导幼儿去观察自然中的种种科学现象,使得儿童对于了解周围世界的奥秘缺乏动力,无法真切地感悟到科学的魅力。(三)内容布局欠合理目前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框架搭建并不合理,没有充分实现综合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内容面显得过于狭窄,很难培养幼儿对科学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幼儿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容易被新异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等年龄特点,所以在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时,应该不断丰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做到涉及领域尽量广泛,涵盖的内容也更具有综合性,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好的注意力,从而使科学教育活动卓有成效。之所以在内容布局上显得过于局限,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太过依赖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解演示什么内容,并把幼儿局限在教室里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成效往往不会太高。
(四)教师主导课堂教师主导课堂,从长远来讲不利于教师开展科学教育。这是因为教师将自己置于“权威”的地位,没有充分顾及幼儿的参与和互动,从而缺少来自于幼儿的反馈,以至于教师无法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流程和教育内容,无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效。除此之外,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强势,树立自己绝对的权威地位,也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科学的精神要求幼儿有不断探索的欲望,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树立起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打压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所以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有害而无益的。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注意幼儿在此阶段的学习特点就强行灌输,是无法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也无法有效催生幼儿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具体而言,可以着重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力争解决上述问题。
(一)明确教育目标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保证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要明确幼儿科学教育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引导幼儿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笔者曾经参与了一次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观摩课的设计研讨。原来的活动内容为《认识泥鳅》,园任老师在预教时把活动目标重点放在让幼儿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上,过程按部就班,让按顺序从泥鳅的头、身体到尾巴一一认识,参与预教的幼儿对活动毫无兴趣,提不起精神。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提议把这个活动设计成《捉泥鳅》,目标重点放在幼儿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用不同材质的手套去捉泥鳅,感受泥鳅身体“滑溜溜”的特点。在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捉泥鳅的材料:橡胶手套、塑料布手套、麻布手套、纱布手套、滑雪布手套、编织带手套等等,让幼儿用不同的手套在水盆中捉泥鳅,看看哪种材质的手套更容易捉到泥鳅。孩子通过与不同材料的接触,既认识了材料的特性与作用,也感受到了泥鳅滑溜溜的特点,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探索、爱动脑筋的精神,而且整个过程富于童趣,充满欢声笑语,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纵观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童年时期成人对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兴趣的保护和重视对他们后来取得伟大科学成就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就是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兴趣,树立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应该回避大量科学知识的灌输。科学兴趣的激发,能够更好地助推幼儿后期对于科学世界的自觉探索。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不停地灌输知识,只会让幼儿加剧恐慌,产生逃避的心理,而不会让他们燃起对科学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明确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与推动。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幼儿不断探索科学奥秘,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努力地去验证猜想。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就有可能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遵循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而幼儿的探究过程一般经历三个基本环节:产生疑问———进行猜想———进行验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急着把研究的方法甚至是结果告知幼儿,重结果轻过程,容不得让幼儿去亲身经历这三个环节,因此幼儿只得生吞活剥。笔者认为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学会等待,等待幼儿自己去质疑,自己去猜想、自己去验证,这样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方法才真正是幼儿自己的。如笔者曾指导了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旋转的小花》,活动一开始,老师让乒乓球制作的小花在美工板上飞快地旋转起来,幼儿看到后就提出了疑问:“小花为什么会旋转?”“什么材料能使小花旋转起来?”接着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水、浆糊、油、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先猜想:这些材料中谁能让小花旋转起来?然后让幼儿一一进行验证。最后再比较小花在几种材料上旋转的速度。因为幼儿经历了整个的探究过程,所以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盎然,反复试验、验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三)注重形式的丰富多样在前文的分析已经阐明,幼儿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于周遭事物的兴趣转移是很快的,对于同一事物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形式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来保持幼儿的注意力与兴趣。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加强自然角的创设与实施,对自然角中传统的用小盆种植小花小草、用小鱼缸养殖小鱼小蝌蚪等规规矩矩的形式进行变身,变成孩子的科学实验室、动植物戏剧表演台、或者是孩子们的生态研究室,孩子们会其乐融融地流连其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与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由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与形式,而是应该结合幼儿获取知识的特点,设计出更为多元的教育形式。在科学教育中,加入更多具有新奇性的环节,并对幼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索过程中。除此之外,将科学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是因为将科学教育内容融入实际生活,有助于引导幼儿以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诸多有趣的事,从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持续增长。很显然,教材课本上的科学实验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科学闪光点却是无穷无尽的,教会幼儿在生活中去挖掘与发现,比单纯教授知识和寻找答案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周围环境中偶然发生的事件或幼儿感兴趣的事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四)丰富教学内容在内容的布局上,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兴趣点出发,寻找到适合幼儿探索和接受的科学教育内容,而不是完全照搬教材,因为教材毕竟是印刷在纸上的东西,更新的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跟上幼儿的新变化;除此之外,由于教材是针对较大范围的幼儿制定的笼统性课程素材,所以针对性还有所欠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的变化,了解不同时代与成长背景中的幼儿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并且通过与幼儿的频繁接触,掌握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把这些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到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来,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以更有效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特别呼吁教师把自然环境教育纳入到幼儿科学教育体系中来,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常带幼儿深入大自然去闻花香、看鸟飞、听虫鸣……使大自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大课堂,让幼儿对大自然满怀新奇感、敬畏之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现在很多幼儿园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取消了集体的春游、秋游等活动,把幼儿亲近大自然的任务全部推给家长,这是非常不利于幼儿的科学教育和幼儿的成长的。幼儿与同伴在一起的探究状态和与成人在一起的状态完全不同,幼儿与同伴在一起探究时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与成人在一起更多的是依赖的、被动的。所以笔者强烈呼吁把春游、秋游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课堂。
(五)协同多方力量首先,教师并非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唯一主体,不应该被置于权威主体的地位而主导整个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应将自身与幼儿置于平等的视野之下,对幼儿反映出的兴趣与问题,应及时予以回应,并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其次,向幼儿开展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实现家园合作,共同构建起幼儿科学学习与探索的良好环境。当幼儿在幼儿园中受到教师启发,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与疑问的时候,回到家中,家长应予以积极的引导,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科学教育活动还应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区条件,使教育活动最优化。上述解决途径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身特点与接受能力,设计出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地硬性灌输。唯有如此,幼儿才不会被客体化地对待,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对科学的主动探索欲望。
总之,教师在对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本身的学习特点,从幼儿出发来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流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态度与精神,培养幼儿最初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探索的眼光去不断地质疑身边的事和物,并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找到答案。希望我国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能进行不断的自我剖析,争取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宜的科学成长环境。
幼儿园教育论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一)、真实感知细致引导,锻炼孩子耐挫的个性。
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2.幼儿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如有一次,班里要玩球结果不够,我请了一向比较胆小的妞妞去其它班借借看,她当时就显得有些胆怯但还是去了。我用双眼余光瞥着小家伙只见她径直往隔壁班走去,快走到门口时,妞妞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搜寻我。眼看着她几乎就要退缩了,我故意别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朴老师满面笑容地招呼着妞妞,她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说了要借皮球。当拿着自己借来的皮球给我时,她呵呵呵地笑了,没想到平时与人说话都不敢今天还帮老师做了事。我轻轻拍拍妞妞的头,随后又向她竖起大拇指,将她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无论是快乐、失望,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
(二)、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去取东西;和小朋友闹矛盾怎么办;户外游戏时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在角色游戏中可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三)、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游戏走“独木桥”时丁丁会说:“老师我怕,我不走”。这时我说“别怕,你可以的,你看能走过去,你也一样能做好。”或者说“我相信你会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勇敢的。”这样在榜样的力量下,孩子会变得的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勇敢,增添了战胜困难的自信。这时,我的一句“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的“我真行”。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都会造成幼儿的依赖思想,要让幼儿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奉行着爱的教育,其致力于建造真诚、和谐以及博爱的教育的氛围。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就更需要加强爱的教育,让幼儿能够从小处于真善美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爱的关怀,让幼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会用充满爱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一、营造充满爱的教学氛围。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对事物进行体验的时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主观感受的引导之下幼儿才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因此为了让幼儿体会爱自己、爱他人的内涵,就需要在整个园内营造出充满爱的氛围。师:同学们,最近我们班的乐乐同学病了,已经有一周没有来上学了,你们想乐乐同学吗?生1:非常想,我和乐乐最要好,我买了新的故事书还想和乐乐一起来看呢。生2:是啊,我还要和乐乐一起做游戏呢。师:看来同学们都非常想念乐乐,我刚刚和乐乐的妈妈通了电话,乐乐后天就可以来学校了。为了庆祝乐乐回到学校,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生1:可以做些什么啊?我们又不能代替乐乐生病。师:生1同学还挺幽默的,我们虽然不能代替乐乐生病,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乐乐举办一个欢迎会呢?欢迎乐乐健康归来。生: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1:那我可不可以给乐乐表演节目呢,前段时间我刚学习了一个舞蹈,乐乐还没有看过呢,我想表演给他看。生2:我还可以给乐乐拉小提琴。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多啊,真棒。看来同学们已经将乐乐当做了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对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用爱来进行对待,学会善待他人,这样他人也会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们。通过让幼儿齐心来举办生日会,这样就会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爱的氛围,让幼儿对自己所在的班级充满归属感,用爱的眼光来看待同学和教师,怀着爱心进行成长。
二、体验充满爱的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爱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家乡和对祖国的爱等,因此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利用节日来开展爱的教育,让幼儿从小对传统文化有较强的认同。师:端午节快到了,你们想怎样度过端午节呢?生1: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会在一起做粽子,感觉非常的温馨。生2:我奶奶会给我做香包,佩戴在身上,感觉特别漂亮。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端午节的时候还有什么风俗呢?生1:我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生2:在端午节的时候还要赛龙舟呢,我在电视上看过赛龙舟的情景,感觉特别有气势。师:看来同学们对端午节的了解还是挺多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而设立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屈原有哪些事迹吗?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幼儿面面相觑。)师: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学习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以及纪念屈原的缘故。在我国古代是有春秋这个一个时期,在春秋以前就有端午节了,但是当时的端午节是一个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了,所以就变成了纪念屈原和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的时候,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对屈原进行回忆。生:那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呢?师:这主要是因为屈原很爱自己的国家,就给国家的君主提出了意见,但是君主不听取屈原的意见,也不重用屈原,因此屈原就以死明志,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爱。教师利用端午节来进行引导,让幼儿对端午节的来源进行了解,然后幼儿就会理解屈原身上那种爱国主义情怀,幼儿就会从小在心里埋下爱国家的种子,长大也能够爱国家。
三、实施充满爱的实践活动。
教师还的可以让幼儿参与一些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来体会爱。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过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幼儿在活动中就能够了解自己身上的责任,会用爱心来对待他人。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都想好去哪里玩了吗?生1: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生2:爸爸妈妈带我去游乐园。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幸福,有爸爸妈妈的爱。但是有一些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他们和你们一样大,住在孤儿院里面,也没有爸爸妈妈的爱,因此今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老师带你们去看这个小朋友好不好?生:好,我们愿意去,这些小朋友太可怜了,我要帮助他们。师:同学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非常棒。生1:老师,我想把我的故事书送给那些小朋友,我有许多故事书,我可以和那些小朋友分享。生2:我可以把我的油画棒送给那些小朋友,他们就可以画美丽的画了。生3:我把我的漂亮裙子送给他们。师:同学们真是有爱心的天使,那些小朋友一定会非常开心的。教师让幼儿去孤儿院里面去进行献爱心的活动,幼儿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幼儿也会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那些小朋友,去践行自己的爱心。综上所述,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是让幼儿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而爱的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在爱的引导下幼儿才会怀着温暖善良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
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
创新是国家核心发展理念。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创新是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6个方面“下功夫”,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且提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新驱动是自治区三大战略之首。2017年6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的代表会召开,党委书记石泰峰在报告中提出宁叟要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区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这是立足宁夏区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解决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禀赋。《大学》中写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周易?系辞上》中写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些古代典籍体现的思想就是创新推动时代的发展。
二、创新素养教育的现实成就:变革了基础教育课堂模式。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在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的不懈努力下,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一是教育理念得到转变。坚持转变理念先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远程资源等多种方法,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的育人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许多学校的办学观念有了新转变,比如银川市第一幼儿园提出”对每位孩子都有创新期待”的办学思想;固原回民中学提出“每个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个学生不求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的教育思想;吴忠盛元小学提出“让生命成长打上创新底色”,重视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和活动引领,将创新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变成了常态。二是褪盖面不断扩大。从2015年启动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以来,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教育厅的持续推进,到2017年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从3个市、县(区)的16所扩大到覆盖全区所有市、县(区)的649所;参与实验试点的教师从1200人扩大到4.3万人;学生从1.3万人扩大到46.2万人。实验学校从城市学校逐渐扩大到了农村学校,涌现了诸如隆德县张程小学等创新素养教育课程非常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各实验县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创新素养教育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到2018年秋季,全区初中及以下学段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三是理论探索不断实现突破。提出了创新素养教育的概念,对创新素养进行了理论阐释,列举出了创新素养的组成要素,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式。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区分学前教育阶段、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阶段等不同学段学生在创新素养培养方面不同的心理特征。研制出了适用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评价量表,研制出了对创新素养教育成果评选的案例、创客故事、创新项目、论文等四大类成果评价量表。各地各学校也形成了许多创新教育实践的模式、课程和方法。四是创建了“4+2+n”新模式。“4”就是4个评价体系,即上级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4个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牵动作用,促进创新素养教育;“2”就是两个读本,即对教师如何实施创新素养知识读本和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知识读本;“n”就是n种教育方法。
三、创新素养教育的纵深推进:综合施策破冰前行。
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从示范学校建设、教学方法提炼、中考改革驱动、家校共育等若干层面来促进宁夏创新素养教育的纵深推进。示范学校建设。创新素养教育工作主要任务中的一条就是“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领”。遴选出在创新教育制度、设施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保障、师资配备、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创新成果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自治区级“创新素养教育示范校”,以点带面,引领和促进自治区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提炼。创新素养教育要立足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所以要提炼适合创新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推进,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教学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要汲取现代教学方法的精华,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年龄特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素养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活动为方法的理念,如先学后教、问题教学、结构化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教学、情景教学、发现教学、尝试教学、讨论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法,都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发创造性的目的。评价改革驱动。各地要用好教育厅下发的创新素养教育评价四张量表,进一步完善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创新素养评价体系。我们还要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发挥好评价对培养创新素养的“指挥棒”作用。宁夏中考改革的变化:一是全科开考,音乐、美术、书法、综合实践等科目的具体考试由学校组织;二是命题变化,不单独出说明书,增加开放式题,提高命题质量。这体现了“综合评价、注重能力、彰显特长、创新导向”的改革特色。试题设计立足学科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创新素养教育的内容,将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逐步推进试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非标准化,增加探究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考试形式既有闭卷考试,也有开卷考试;既有语言课的听说考试,也有实际操作检测。强化初中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过程评价来促进创新素养教育的落实。家校共育促成。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个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家校共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为落实创新素养教育目标,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凝聚教育合力,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导向护航,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家校共育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家校共育专业队伍,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家校共育专题活动;积极开展家校共育课题研究;积极宣传家校共育成功经验;实施家校共育监测评估。宁夏正在编印《创新素养教育家长读本》,依托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把创新素养教育的相关理念、内容、目标及学校开展的创新素养教育导向传递给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家校共育的创新素养教育体系。
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
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信息素养”ski提出,后经美国图书馆学会归纳总结,确定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1]这个定义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实现过程和能力总和,即:一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二是怎么样获取信息;三是如何评价信息的好坏;四是如何高效利用获得的信息。
信息个体如果在每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对应的目标,那么最终能够高效地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xx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以上4个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究兴趣、创造性表达、知识创新等内容,以不断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继而xx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信息素养是所有素养的基础和源泉。
自媒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7]、多维信息素养教育模式[8][9]、嵌入教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式[10][11]、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整合模式[12]等,或利用新的技术平台、或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或利用新兴的媒体方式、或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万变不离其宗,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只有了解和研究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方可保证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特征。
1.1个性彰显与过分自信的矛盾。
能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勇于表达自我,不满足现状;追求公平与效率;但另一方面,国内外多元文化冲突造成信仰无所适从;自我价值为中心,从自身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实功利性强,缺少长远规划。
这些个性特征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过高肯定与认同,对老师或上级存在叛逆与怀疑,做事缺少明确的标准与原则,注重短期效果,忽略大局与长远性。
表现在信息行为方面则是多遵从自我认同的信息检索途径;接受同龄或网上出现的新方法,忽视或抛弃基本的信息原理和方法;注重单一问题的解决,忽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对其他人有较高的衡量标准,却将自己排除在外;喜欢解决问题的轻松性与娱乐性,但严谨性不足。
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探索适合大学生个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2碎片阅读与高效解决问题需求的矛盾。
电子出版、internet资源的出现与推广,让喜爱便利、接受新事物和渴望交流的大学生快速进入电子化、数字化时代,课堂、食堂、寝室,甚至交通工具上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阅读。
但碎片阅读在具有快捷、高效、及时等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性差、表面显性知识多、隐性知识少、知识创新不足等缺点,这对于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系统深入地解决问题是致命的缺点,且容易助长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
由此,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要解决大学生碎片阅读的习惯和逻辑系统解决问题之间的矛盾。
1.3“多线程”信息行为与单一检索的矛盾。
信息检索手段和方法也在不读地扩充,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借助图书馆、专业数据库、搜素引擎、internet资源等多种信息源,甚至通过交互方式向行业专家、学者或兴趣者等寻求帮助。
甚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信息行为过程中,可能还进行打开视频、音乐等与信息目标无关的信息活动,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信息行为存在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喜欢沉浸在一种无压力的通过信息解决问题的环境中。
但是,比较矛盾的现象是,80%以上的大学生仍然习惯利用搜索引擎这种单一的检索途径。
1.4信息能力与预期的矛盾。
根据mahmoodk,tellaa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因性别、专业等因素存在差异。
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软件、化学、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较强,反之,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弱。
结合我国实际,高等院校及其专业的学风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影响[14]。
grossm,lathamd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解决问题的程度,反之,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存在较高的信息预期,即会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这也说明,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他们无法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的信息能力,造成“无知者无畏”式的盲目乐观[15]。
信息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技能、能力、思维、实践综合培养螺旋上升的过程,且内在相互之间融会贯通,共同打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如图1所示,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2.1技能培养层。
中外主流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免费学术资源获得技术;信息资源交流与发布技术等。
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搜索信息的不同途径并能熟练使用,其学习可通过学校开设的共同信息检索课程,或通过图书馆设置的游戏、竞赛、mooc、视频课件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但须注意的是避免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单纯地掌握表面信息,可与实践能力培养层进行交互,将相关内容嵌入专业教学中,或采取独立开设任务领取(如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图书馆资源研究奖励计划”)[16]等方式,鼓励或调动学生将所学技能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实际体验到学习内容所带来的利益。
2.2能力培养层。
(capacity-building)能力培养层是指大学生在掌握各种相关的信息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个人的信息需求分析与确定、信息搜索、信息判断、信息理解、信息评估和信息应用等能力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论文2
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本规程。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适龄幼儿为3周岁至6周岁(或7周岁)。幼儿园一般为三年制,亦可设一年制或两年制的幼儿园。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幼儿园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季节制和寄宿制等。上述形式可分别设置,也可混合设置。
幼儿园每年秋季招生。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和单亲子女等入园,应予照顾。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设置的幼儿园,除招收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外,有条件的应向社会开放,招收附近居民子女入园。幼儿入园前,须按照卫生部门制定的卫生保健制度进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入园。幼儿入园除进行体格检查外,严禁任何形式的考试或测查。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6或7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
供便利条件。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不得限制幼儿便溺的次数、时间等。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加强冬季锻炼。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地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对体弱或有残疾的幼儿予以特殊照顾。幼儿园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中暑和冻伤。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幼儿园教育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老师只要从心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一、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通过设置小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首先能吸引人眼球,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小游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有效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使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边玩边学,轻轻愉快地学习数学。例如在小班数学“识数”教学活动中,可以在教室放几件商品,上面标着价格。教师扮演商店的售货员,把幼儿化名为小动物或小植物的名字,分给他们每人一个小钱袋,里面装着不同数量的人造币,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字,让幼儿去自己购物,可以是一个人一组,也可以是几个人一组,在购物游戏中,学习数字,了解数字的大小与事物的关系,做到边玩边学。再比如:同样是分角色的游戏,小班孩子应该以直观、有趣味为主题,如“小猪除草”“抓蝴蝶”“为小朋友找妈妈”等,从而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为中班、大班的幼儿设置游戏时,就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要的素材,进行群组游戏活动。幼儿在各种游戏互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增进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使课堂教学氛围浓厚,兴趣盎然。
三、贯彻自主性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教师在幼儿操作时不能只用指令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要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如:学习4的组成。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次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幼儿就要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片花片撒出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四、学具操作多样化,乐于“玩”中学数学。
教师是幼儿的主导者,幼儿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言:“数学首先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他告诫教师,过早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而提供实物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将材料进行短暂的示范,而是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的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纽扣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设计了“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片片喂给圆形娃娃吃,真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习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如门。
五、及时反馈,及时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
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能激发起幼儿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知道结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习的态度更加投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通过教师反馈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大班幼儿),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继续前进。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给予适当的评价,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鼓励,使幼儿保持一种积极的进取心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及时评价,使幼儿进一步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再配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对幼儿学习成果和态度加以肯定,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
总之,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促进幼儿学习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幼儿有更大的收获。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抽象活动,并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但主要是跟风,一会是瑞吉欧,一会是田野课程、蒙台梭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目前幼儿园数学教材琳琅满目,近年来虽然《纲要》已明确指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但不够具体。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还是沿用八九十年代的全国教学大纲的数学教学内容。其内容浅、容量少,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而且内容重复较多,教师难于把握。由于现代社会数字化和各种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中班学了10以内数的守恒、比多少、相邻数,到了大班还要学习数的守恒、组成分解和比多少,学前班、一年级也还得学。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探讨也没有动力,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目标。
(三)操作材料单一、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而且给孩子操作的材料很少。陈旧枯燥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形式简单。
有的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依赖幼儿用书,仅以幼儿用书和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直接给幼儿。其次忽视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10”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第三,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脑子里灌死知识,造成幼儿被动接受知识。
本人根据多年的幼儿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统一教材。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部署,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系统地加深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重复无效的教育。
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与个位的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
2.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2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
3.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转变观念,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和发展需要。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
(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
(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转变观念,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和发展需要。
1.创造主题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每一个情境的创设,我们都要考虑和体现幼儿学习的“六个性”,即: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独立性、选择性。幼儿喜欢听故事,在教授新的数学知识前,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设计编写一些生动有趣、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数学故事和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幼儿通过听故事、阅读欣赏故事、表演故事等方式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去主动理解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幼儿学起来轻松愉快,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充分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
教师的引导和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呢?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若反道而行之,效果会不同,更引起幼儿的注意。再次,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按大小分类》的教学中,“为什么大书要放在大筐子里,小书要放在小筐子里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从两物间的对比入手,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最后,从难点入手。如“大小积木混在一起怎么办?”“小动物们去看电影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坐,他们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答案不止一个,具有更广阔的开放性,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
3.把数学教学融于游戏中去,让幼儿在玩中学。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单双数时,可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并给他们编上号,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可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上车几个人,车下还剩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可让他们玩扑克牌、找朋友等游戏。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纲要》要求“幼儿园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采用直观式教学,提供足够的教具、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情景,提供学具让幼儿动手操作,能使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充分表现出来。
总之,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是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抽象活动,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展,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幼儿一定会对这门抽象的学科感兴趣。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
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
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
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
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必须突出重点。
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
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幼儿数学教学的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这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幼儿中、后期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幼儿运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两种促进幼儿初步推理能力的方法。
幼儿园素养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涵义的剖析,以校企合作的角度,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着重分析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所带来的思考。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方法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但是限于其固有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层次浅、水平低和单一散漫的层次中,这样的话就不能形成好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如人才共同培养、教育过程共同监管和教育成果共同享有以及出现问题或者应付责任共同承担的发展前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院校不能主动向企业提供价值。专业设置与实训科目不匹配;“双师型”教师能力难以保障等之外,学生职业素养难以适应企业需要成为制约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必须对培养人才的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持续成长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的总体概括下就是所谓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执业行为等很多方面。职业素养也可以称之为职商,能够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中发展所积累的智慧和修养,所有个人行为累加就形成了职业修养的概念,内在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外在是个体行为的表现。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职业精神认知比较模糊。根据前面进行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高职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发现,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素质中的几个指标分别是:诚实守信、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看中的个人能力或者素养中,敬业和责任心是排在前列的,也是企业认为现今社会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强调敬业精神。事实上,我们所强调的敬业,就是对工作是否有责任心。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面对社会,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渐完善自己,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和职场提升累计经验和教训。
1.2缺乏经验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对自己定位。职业定位的真正意义就是真确看待自己,在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在进行职业规划,从而制定发展计划和通过努力去实现。这样就要不能盲目选择和制定发展计划,只有避开这些,才能最快最有效的达成目标。现阶段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正确的看清自己,将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这反应的就是毕业生的自大以及盲目的特点,就像上面提到的,做事从小事做起,不管你将来发展的如何好,都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事实上,不管自己定位在何种层级上,必须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为前提。再者,也要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和家人期望等很多因素,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理性的评价自己,并且结合社会和工作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毕业生欠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能力。现阶段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毕业生毕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样就反映出了毕业生职业发展意识淡薄和方向的不清晰。毕业生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等,对自己全面认识,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
2.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有一种理论叫做素质冰山,其理论阐述,个人的素质犹如在水中独立漂浮的一座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水上的冰山这是表象,看不出好坏,而我们看不到水下的那部分才是关键的因素,代表着责任、态度等很多内涵。现如今的高职院校虽然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培养,但是细分培养过程,我们发现,职业技能是培养的重点,职业意识的培养完全不够,这也是目前职业培养的一大缺陷。很多在校学生自认为证明就是找到好工作的象征,往往忽视了企业最重视的职业素养等因素。
2.2关注就业率、忽视素质培养。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很确定,那就是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尽快就业,认为这个是显示一个学校发展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样的想法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如果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为是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的,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就业率。高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或者输送对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实用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教育出素质高尚,人格健全,道德意识强的优秀人才。
2.3培养只局限于学校,缺少社会意识。我们都知道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进入社会公国发展,适应并且融入大社会的大环境中去,通过发挥自己的技能来与同时相处,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荣誉和物质。所以,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要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交流,通过实际的生活和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但是观察我们现阶段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法,还是以学校的课本教育为主,即使这种培养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要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要想实现学生高素质培养,就要让学生走出去,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切身的体验来感受社会,提高自己。
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企业在制定人才教育方案时参与进去。现阶段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不正常的现象,证明企业要求和学校的培养是脱轨的,不一致的。所以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应该参与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中,这样一来,首先企业可以提供用人标准,让学校有方向的培养学生,其次,对于学校教学制定也要参与其中。学校应该到企业中深入查看,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缺陷,然后将企业优秀人才请到学校带班授课,培养合适人才,这样的做法更加实际可行。
2.学校和企业深入沟通,对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中以职业活动为目标是教育改革中必须坚定地原则。学校和企业联合是学校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基本方法,通过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多种培养方式同时进行。首先,建立实际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采取多种实践方式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逐渐感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其次,将企业文化引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宣传教育,以自身的经历来讲解书本的理论,更加生动易懂。让学生产生兴趣尽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3.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学校应该举办各种校企联合的活动,邀请社会企业经营和进步人士进行宣导,更近的了解事件理论。通过成功的人士来让学生有期望有目标,从而建立学生学习进取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成功人士的人格修养和与自身的差距,从而逐渐提升,完善自我。4.邀请公司中高层人员到学校中到学校进行讲授。企业的成功人士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职业素养较高,要求他们到学校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企业分为和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以及职业修养,通过学生与企业家的亲身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树立典型来摆正心态,进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12号.9月.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3]程淮中.财经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摘?要:提问是支持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有效工具,其本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本文对当前语言教学中的提问现状进行简单梳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以期对语言教学有一定启发作用。
关键词: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幼儿语言。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语言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于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的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需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查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即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4、提问缺乏层次性,幼儿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有的教师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习惯。
5、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幼儿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只有对提问进行巧妙的设计,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提问的应有之效果。有效性提问应遵循以下5条原则。
原则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开放式提问比封闭式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应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原则3: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系统思考能力。
原则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原则5:提问要有多样性,从内容到形式要有新意。单一性的提问,孩子不需要做过多的思考,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多样性的提问即为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则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的情感与思维。提问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复习性的内容可以用抢答式进行提问,如“为什么叫淘气的小狗?”探索性的提问可用争辩式,如“哪种垃圾是可回收的,哪种是不可回收的?”鼓励孩子通过辩论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轮答式、齐答式、追问式及补充式等形式。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就幼儿美术教育来说,其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水平,并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少有学校会将教学重点放在美术教学上,这就导致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陈旧滞后,无法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对于幼儿美术教学来说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幼儿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类行为,教师都应该本着多赞美少批评的原则,以积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以严格的绘画理论知识来要求孩子。为此,当今的幼儿美术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以不断改善美术教学氛围,为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应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幼儿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上,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场景开展教学,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美术教师要想提高美术教学成效,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摒弃枯燥的教学方法,注意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幼儿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更多的兴趣,进而不断培养幼儿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创造性思维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幼儿时期的各种行为大都是以情感为导向的,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幼儿的情感,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幼儿视作完整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首先,幼儿美术教师必须创新美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幼儿美术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要对幼儿的思想行为进行过多的干涉,允许并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断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幼儿在教学中为幼儿设定固定的绘画模式,影响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美术教师在向幼儿讲授基本的绘画技法的同时,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创作,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幼儿园应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教学体制。美术本身是幼儿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为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用色彩、笔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勇敢的表达情感,避免让幼儿在课堂上对固定的事物长期描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可能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对幼儿园来说,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美术教学机制,为幼儿教师和幼儿提供更多的美术材料,为幼儿的美术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以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再次,幼儿美术教育还应该注意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会给幼儿的美术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主动性,但是受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有限的直接的,为此,幼儿美术教师应该为幼儿的美术学习提供充足的美术材料,以引导幼儿去更好的观察,对于幼儿的好奇心教师也应该对其加以保护,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当然美术材料的选择也应该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注意不要用成人的观念去判断幼儿的思想,为幼儿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能够自由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结语。
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创造性思维引入幼儿美术教学中,引导幼儿思考,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丛荣。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美术大观。(06)。
[2]叶如柯。创造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现状和策略[j]。吉林教育。2009(11)。
[3]张庆。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宁夏教育。2009(04)。
[4]孔艳芳,刘清海。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04)。
幼儿园课程教育论文
幼儿期是家庭教育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方法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句子;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幼儿园课程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改的出现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园教育改革也因此而不断推进。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课程观念陈旧,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前瞻性差等。这对幼儿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此,本研究针对目前幼儿园教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能为加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基础教育课程开始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上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等都有着较大的改变,强烈地冲击着目前的教育体系。因此,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的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性要求。这意味着,与此相关的学前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必须不断随着社会需求而调整,才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师范生在大学所接受到的教师教育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着极大的差距,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培养理论仍然是最初引进的凯洛夫教育理论,注重于理论实质,要求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这种教学模式已严重束缚到了学生的发展,也严重制约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改革缓慢,课程观念陈旧。
虽然自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并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了新课改革的宗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是以不断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的形式来达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还没有较大的进展,这也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明显滞后于幼儿园教改的重要原因。
1.2教育理论课脱离教育实践课程。
在针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中显示,教育专业课学分最高只占了6.4%。其中教育理论课仅为5%~6%,而教育实践课则为3%~4%,这种比例的设置远远达不到实际的需求。目前,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重视必修学科、单科性学、传统学科而忽视了选修课、综合性学科、新型学科的发展;二是课程设置的领域比较狭窄,课程设置的目标主要集中在3至7岁儿童的教育中,对于其他的年龄段的托幼教育或者是残障儿童的保育教育则没有完整的体系;三是艺术类课程少,目前,高校招生录取中对幼师生的招录主要参考的是高考文化课成绩,对于艺术技能的考虑几乎没有。这种招生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课程的内容也与幼儿园的教育联系不密切,导致幼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体验,影响力其投身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导致幼师生毕业后融入工作的时间长,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声誉,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2.1设置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要突出的是其专业特点。因此,课程在设置过程中既需要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与实践应用课的课时,也要针对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而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除了基础的理论课程外,还可针对幼儿的生理特征开设基本的素描、色彩技巧训练课程,或者开设简笔画,儿童画,卡通漫画等实践课程。而在手工课中,为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可增加折纸、陶艺、布艺等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让课程能够与艺术连接,与生活相接。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培养幼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容则需要尽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2基本内容。
以美术课程为例,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而四个模块的设置标准则是根据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深入而划分的,主要包括基础造型能力、美术应用提高课、手工制作课、专业选修课。一般情况下,开设手工课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简笔画基础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的开展效果,因此,开设手工课之前则应该开设简笔画等绘画基础造型教学。而专业应用模块则包括了以儿童画,简笔画为主的各种类型的绘画课程,手工课则是包括了以纸工、泥工、环境创设等课程为主的操作课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模块的课程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电脑设计、音乐、舞蹈、科学等课程,将课程的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提高。
2.3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主要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中,多媒体教学同样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例如以flash动画的形式制作小动画,能让学龄前儿童根据动漫的形式学唱儿歌,学讲故事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有效跟上时代发展的前沿,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人甚至提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这意味着,对于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还需要不断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1]纪瑞祥.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2(05):247+228.
[2]叶平枝,余燕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实施效果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背景下的实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08):8-12.
[3]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幼儿把自己关注的热点、感兴趣的事物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画在纸上变为现实。因此,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呆板单纯学习绘画技巧的教学方法,而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美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1、兴趣激发法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创造性的基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兴趣呢?教师要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并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活动,也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候要大胆创新,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喜欢的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绘画是幼儿的游戏,但也有的孩子对画画没有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那怕是同伴一句不经意的评价也会影响幼儿的绘画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考虑选材是否合适。
2、观察与认知脱离“示范―模仿”的传统绘画教学方式,要求幼儿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完成创作。但也有的孩子画不出形来,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观察事物。如,幼儿画树时常常把树干画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可以带幼儿观察一颗真的大树,摸一摸树干、看一看树枝的样子。
3、构思、绘画法鼓励幼儿先想后画来学习构思,使绘画活动不仅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更是动脑思考的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构思,在游戏中学习构思,在想象中学习构思,在观察中学构思,幼儿美术活动的全过程都强调以游戏引发孩子的兴趣和表达表现的欲望,探讨怎样把自己一系列想法中的重点内容表现在画面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
4、在评价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音乐美术教师培训,培训时间是4月23、24两天,培训地点在合肥师范学院。上午八点二十举行了开班仪式,相关领导发表了讲话并合影留念。下面我就此次培训的具体情况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感的获取,而且是一个高素质教师的必备素质,它关系到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
第二个讲座是关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说的都是美术理论,说实话我感觉内容平淡而陈旧,与我们一线美术教师的教学相距甚远。其实当我临时接到要占用周末两天休息时间来培训的通知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好不容易期盼来的周末又不能休息了,但转念一想,既然是培训,对我们应该也会有帮助的,所以又欣然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我期望着能有所收获,但下午这个课程显然让我很失望,所以就不多说了。
第三场讲座是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郝蔚舒老师给我们讲解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她强调了美术教学的三大课前准备工作:1、钻研全部教材;2、了解学生、分析教学对象;3、物质准备。她还指导我们如何制定教学方案,并且指出很多美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出现的三大问题,比如:教学目标分类混乱、课题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程标准混淆、表述存在错误等,这些问题的指出很到位,让我受益匪浅。
第四场是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的李继秀教授带给我们的精彩讲座,她主要谈听课与评课的有效操作。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每学期各个学校都大力推行各类教研活动,教研氛围愈来愈浓,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听课评课这块的教学研究却有些盲目,很多教师听课的时候抓不住要领,缺乏对课堂的深刻思考;而评课大部分时候也显得过于潦草,要么尽说好听的,要么说一些笼统模糊的套话。上课的老师压力很大精神紧张,课堂变成教师表演的舞台,追求华丽、个性,而疏忽了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归宿应该是学生,没有真正贯彻听课研讨的实质精神。李老师生动而到位的讲解让我知道了听课评课的准备,理解了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学生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这些都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尺。另外,听课之前还要熟悉所听课程,把握教材,了解有关教改的信息,做好听课的心理准备,客观公正的给予评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优劣,而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教研的发展。
此次培训总体让我感觉很有意义,也让我收获很多,感谢上级教育部门给予这样学习的机会,也感谢给我们上课的几位专家教授!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做一名快乐的教师,做一名善于思考的教育工作者11月份参加了国培计划---美术教师远程培训,让我深切地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吸收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富有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虽然是远程培训学习,自我感觉是受益颇多。根据美术教学中教学领域进行指导。
一、欣赏教学。
(一)、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以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小学美术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有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要求。
1、教师在教学欣赏课时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2、欣赏中教师要注意地理知识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运用是调动十分有利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地理知识环境产生特定美术作品的因素,比如,南方雨水偏多,所以他们的作品以水墨出名,而北方干旱,他们的作品以油画为主。
3、语文知识的运用。4、让学生在科学理念里接受知识。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2、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3、在欣赏教学中体现自主性。4、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二、水墨画的教学。
(一)小学水墨画教学现状。
目前,水墨画的教学在技法上过于传统,过多依赖临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相对陈旧,但也有部分老师在选择内容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如用水墨的方法画皮影、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等,取得了比较好的绘画效果。所以,对儿童水墨画分子间缩合教学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二)小学水墨画的教学方法。
1、跳出“传统”的方墙,在肆意涂鸦中探索笔墨技艺。2、改变“世俗”的眼光,给儿童水墨画以正确的评价。3、亲近“大师”的.作品,以水墨与西洋大师对话。4、走进“想象”的空间,用童心创造一个奇妙世界。
(三)水墨画的技法。
运用泼墨泼彩法、水冲洗法、水拓的方法、拼贴法、揉纸法、喷绘画法等。
三、折纸教学。
(一)折纸的作用折纸是深受儿童喜欢的一种手工活动,它通过折、剪、粘贴、描绘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开形象:如人物、动物、服装、建筑、花卉等。它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是启迪儿童智慧的一项有意活动。儿童在折纸活动中不仅能获得成功和满足,而且能促进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
今年暑假我参加湖北省2010年暑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中接受封闭式管理,吃、住、学全在培训学校,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为七天,共分二个阶段学习。培训学习了艺术理论,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的分析,精彩15分钟的设计,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基本技能训练等。既有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又有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还有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课题研究相结合等方式,同时突出了我们学员主体地位,也突出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为期七天的培训学习,自我感觉收获多多,小结如下:
1、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深化了本学科基础知识,加强了对本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尤其是听了丁玉祥老师的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更加凸显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到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学生的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有合作休息价值的内容,引导好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的本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另外听了单锦浦老师有关初中试验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课,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美术当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技能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多位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2、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此次“千农教”的全体学员都来自教学第一线。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使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在培训中,我们一道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课堂上的各种困惑和行为进行理论的诠释和深刻的反思,使我们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各自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培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需求。
3、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水平。
在此次培训中,不仅使我更新了教育观念,还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李涛老师虽然只给我们上了半天的课,却使我受益菲浅,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含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学习中,自己已具有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会制作适用学科的简单教学课件。我都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思想在不断地充实,可以说这些理论是指导我们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也为我们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老师的博客培训,使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是多么的欠缺,为了提高自身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一个不被社会淘汰的合格教师,我认识到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样的培训非常及时,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来到这里一下子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书,记了厚厚的笔记,回去还得慢慢消化。使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5、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在十多天的学习过程中,全体学员合作学习、共同成长,成为一个亲密和谐的学习大家庭。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培训结束,就是我们新的合作开始,以后一定要互通信息,保持联系,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都是在这样轻松、积极、合作、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这样的良好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了。可以说,我们进行最多的活动就是看活动、评价、讨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他让我们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再让这些总结后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的成长。总之,经过这次的学习,我的意志品质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使我在这短暂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不仅如此,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更是一笔精神财富,我想,虽然我们要毕业了,但是我们仍然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充满热情地工作,让这结束之时成为我又一崭新的开始。
最后让我校领导表示忠诚的感谢。感谢领导们给我这次学习机会!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
安全工作是学校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幼儿园,安全教育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幼儿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幼儿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年幼的孩子,由于他们安全知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加上他们对周边事物的好奇,不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中潜伏的危险因素,缺乏对行为结果危险性的预测,更不会正确、及时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危险的事件,从而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理当成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我们应当紧紧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这一永恒的主题寻求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从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例如,认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就是给幼儿上安全教育课;只关注幼儿在园内的安全教育,而忽视与幼儿安全和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家庭因素等;安全教育活动犹如“流行风”,不能有始有终地开展,有的则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切实地开展。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途径:一。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根据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园安全教育计划,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发放安全学习材料。同时可要求各年级制定每周安全教育计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安全工作。利用班务会、教研活动、年级安全会议、校会和黑板报,对师生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教职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二。安全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提高幼儿安全防范意识。
针对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和理解能力差的年龄特点,我们要求教师针对幼儿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以五大领域为蓝本,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利用每周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游戏、情境表演、故事、训练、实践活动,把各种抽象、单调的自我防护知识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树立起安全意识。通过长期、一贯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帮助幼儿习得自我保护的简单知识和方法。
首先,开展寓教于乐的安全主题活动,实施安全教育的“释疑解难”。孩子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是通过视觉观察、触觉感知、嗅觉体味等去认识,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周围世界太神秘了,以至于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了解,结果是顾此失彼。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应该寓安全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小班幼儿以“静听”的方法为主,借助一些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深化其内容。中大班则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通过认识常用安全标记如交通安全标记、用电安全标记、防火安全标记等,让他们知道其危险性所在,并通过竞赛和体育游戏等形式加以巩固,也可通过电视录像资料,制作简单明了的操作卡片,编一些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儿歌等,向幼儿讲解和传授一些生活中所必须的安全知识。总之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释疑解难,达到给孩子解惑的目的。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强化安全教育氛围。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离不开全体教职工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安全制度并建立起安全网络,形成安全教育有专人负责,教育过程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我园一方面必须强化教师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定期组织她们学习和讨论,必要时可进行安全教育的说课、课堂观摩和评比,对教学环境、安全设施等硬件也可进行安全性评估,找出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可纳入考核机制,将教师的安全教学实绩与个人收益挂钩,以进一步促进安全教学质量。
再次,通过模拟预想、逃生演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不仅要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做了有危险,还应让幼儿懂得当危险发生后,该如何去处理不安全问题。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一次火灾、暴风雨、地震、防踩踏等事件的逃生演习,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让幼儿根据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拓宽思路,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处理的办法,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等,达到防治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幼儿应急能力。
最后,应注重孩子情感安全教育。这也是我们从前忽略的问题,随着大灾难后对少年儿童的心理辅导,情感安全已成为安全教育的新焦点。国内外的学前教育家对此均有研究。由于幼儿会因为成人的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关注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例如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给孩子确定的安全感,并确定自己是受关爱的;让孩子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个环节,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和孩子们讨论可能使孩子害怕的灾难等。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成人自己在面对灾难时的害怕恐惧感觉,会给孩子以安慰,但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灾难是可以控制的,帮助会及时到达等。结合自己的现实,力所能及地克服一些局限,让我们的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能真正地为了孩子,让他们将来在面对危险时能从容不迫。
通过以上活动和教学形式,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同时,有效的活动不仅使孩子在娱乐中增强安全意识,玩得更为开心,也使家长更为放心,老师教学更为宽心。
三。利用班务会、年级安全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落实工作。
定期开展班务会,年级安全会,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班务会由班主任、带班教师、保育员组成,主要是由班主任小结半个月来的班级情况,然后教师、保育员针对班级出现的安全问题想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不能解决的交予年级安全会议上讨论;年级安全会议上由年级组长组织本年级的老师学习安全知识,分析案例,然后各班将班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寻求解决办法。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助于幼儿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安全常规。
四。加强家园联系,共创平安幼儿园。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
首先,大力提高对家长的宣传力度。每学期可印发安全教育材料,张贴在教室内、家园联系栏和板报中。其次,利用家园联系册、致家长的一封信,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网站等形式,经常性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将幼儿园的一些安全要求告知家长,得到他们的配合。如请家长送幼儿入园时检查孩子是否带了不安全的物品,在参观小学、消防队、庆六一等大型活动前,家长在家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或参与到活动中等。这样,家园同步会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保幼儿安全。
对于幼儿的安全教育应当成为幼儿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无论教师、家长或是幼儿时刻都不能放松安全这根弦,当“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作者通联:336400江西省上高县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教育论文
摘要: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建立幼儿秩序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便更加重要。在幼儿发育初期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规则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发展,更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的秩序感、道德观、与他人相处与沟通的方式。
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小班,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至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性格特点。而体育游戏既能够满足他们这些特点,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秩序感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应变能力。但是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例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奔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还如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还有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还有专为幼儿跳跃设计的“摘苹果”游戏,苹果充分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至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运鱼》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小猫头饰、筐2个、小鱼图片若干。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身体协调的走和跑,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自己的尝试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游戏“小猫运鱼”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我将参与到游戏中,因为当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孩子们会很高兴,他们会模仿老师做动作。可见,教师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围中得到了锻炼。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木头人》,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开始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老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都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
幼儿园环境教育论文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因此,它更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对买回来的高档商品化玩具并不感兴趣,却对废弃的瓶瓶罐罐和捡来的石头等自然材料情有独钟.儿童的游戏,正是他们在与自然材料作用的原始活动中,加速体验人类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的各种情感,享受各种乐趣,获得各种经验的。
一、带着孩子走向室外。
游戏是贯彻学前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教师不仅要注意儿童游戏中动静交替还要注重游戏活动的户外交替.
1、融入环境。
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离不开环境,我们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所构成的园容园貌,也直接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状态.但如果一个人置立于一个环境中,并未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构成正常的互动关系,那末环境对他来说就是一道虚设的布景,我园游戏场等运动设施和一些小景点,每种设施都有一种功能,各设施之间和景点缺少有机联系,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周围环境的利用价值,我们带着孩子玩起了装扮性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身临其境,个个全身心投入,玩军是游戏,玩狼捉小兔的游戏孩子个个情绪高涨,兴致勃勃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见,巧妙的利用幼儿园的各种设施,不仅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游戏欲望。
2、我园身处独特的地理特征。离园不远处,就是博兴文化广场,那里有绿荫,花团锦簇,儿童乐园等等,孩子们来到这里,在窄窄的大理石凳上走一走,练习平衡能力;在路边的草丛中欣赏花的芳香;在渠道上练习跨跳......
3、向东不远处就是我县最大的新世纪超市,那里的环境更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逛超市社会实践能力......孩子们在游戏时,没有约束可以尽情玩耍,从而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带着材料走进教室。
教室外,有着无穷无尽的自然材料,教室内同样有孩子游戏的天地,怎样才能将自然材料投放教室,也是我们所热注的。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根据教育计划和主题活动,有计划的投放游戏材料。如:以环境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做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孩子们在把材料变着花样的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不仅锻炼了手更锻炼了脑和意志。
2、根据孩子的游戏发展提供材料。
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他们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理体验,以及有这种经验引起的外在物理经验,其中既有同化,又产生顺应,已达到适应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指示,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材料的需要,而材料的提供又反过来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3、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材料。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年龄越小独自游戏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而社会性获得发展,集体游戏的.比例也就增大了。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上不同,兴趣和爱好也不同。我们大班的幼儿常常喜欢在自制的玩具面前玩,自制和材料因为凝聚了孩子的力量,技巧和智慧,并与孩子们游戏的成功体验相联系,往往是孩子更加爱不释手。
总之,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原始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把我园建设成现代化与自然化相结合的幼儿园。
幼儿园常规教育论文
培养幼儿进餐的常规,能促进消化和吸收,保证供给幼儿充足的营养素;保证进食卫生,预防病从口入;养成文明的进餐习惯。
进餐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
(1)饭前洗手。进餐前用肥皂泡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干净手。洗净手后,不再干别的事,以免造成再次污染。
(2)吃饭时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的清洁卫生。吃饭时,不用手抓饭,不剩饭菜。
(3)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小班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勺子,中、大班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筷子。
(4)吃完饭后,能把碗、筷放在指定的地方,把椅子放入原位后离开餐桌。
(5)饭后用温水漱口,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嘴。
(6)中、大班幼儿可轮流担任餐前准备和餐后的整理工作,如饭前分碗、筷、小勺等。
二、饮水的常规幼儿对水的需要量比成人大,在一日活动中应多次安排幼儿喝水,喝水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1)教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识别自己水杯的标识,能根据自己的标识,正确拿取杯子。
(2)组织幼儿拿取水杯,可用分组轮流的方法,以免拥挤,并减少等待的时间。
(3)分组组织,轮流取水,并学会排队,做到不拥挤。
(4)喝完水,立即把杯子放回原位,不玩杯子。
三、就寝的常规幼儿睡眠除了要培养良好的睡姿,能自然、安静入睡等良好的习惯外,就寝时还要求幼儿遵守就寝的常规,它能使午睡室整洁有序,能让幼儿学会穿脱衣、裤、鞋、袜,就寝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
(1)睡前能按顺序穿脱外衣、外裤、鞋子,并把衣裤叠整齐放在床后头或教师指定的地方;鞋子整齐地摆放,做到美观、整洁。起床后,会自己按顺序穿衣裤、鞋袜;起床后会自己整理床铺,将被子叠整齐,放置在床头。
(2)小班幼儿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以上任务,中班开始慢慢过渡到独自完成。
四、盥洗的常规。
(1)分组组织幼儿,按顺序轮流进入盥洗室,尽量避免拥挤,以免发生矛盾。幼儿盥洗时,应有教师在现场指导、照顾和督促幼儿认真洗,洗干净,提醒幼儿不玩水。
(2)能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
(3)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学会节约用水的方法,盥洗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不浪费水。
一、集体活动中与人交往的常规。
1.学会使用礼貌用语。(1)小班幼儿,会说“谢谢”、“再见”等简单的礼貌用语。(2)中、大班幼儿会说“谢谢”、“再见”、“请”、“不客气”、“您好”等常见的礼貌用语。并会主动用礼貌用语跟人打招呼和回答别人的问候。
2.学会有礼貌地听别人说话。听别人说话时有礼貌,表示对说话方的尊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交往。(1)小班幼儿,要做到能安静地听人说话,不随便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2)中、大班幼儿,要做到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学会用轮流的方式与人交谈,不抢着讲,不乱插嘴。与人交谈时,做到有目光和表情的交流。个别交谈时,知道要控制音量,以对方能听到为准,不影响其他人。3.在自由结伴游戏时,能热情而有节制地寻找合作伙伴。找朋友时,会面带笑容,态度友好、动作轻柔,自然大方。4.在集体活动中不与他人相撞。5.学会看问题不仅要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也要考虑别人的立场和观点,能和同伴共同商量解决活动中出现的简单问题,玩具的分配、游戏角色的分配等。
二、劳动的常规。
幼儿应从小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包括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教师应按照幼儿年龄的不同,鼓励幼儿参加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活动手、脑和整个身体,锻炼意志,培养爱劳动的态度和责任感。幼儿应遵循的劳动常规如下。小班幼儿(1)学习自己穿鞋子、袜子,能分清鞋子的左右脚,分清袜子的底和背,并能穿入脚上。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不要老师喂。(2)学会自己搬椅子。方法为:双手分别握住椅子的两旁,椅背朝上,搬动椅子,不能在地面上拖着走。(3)会自己洗手;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擦嘴;会自己擤鼻涕。会把垃圾扔进垃圾箱。(4)会按老师的指令做简单的事。如帮老师拿扫帚、簸箕,帮小朋友拿衣服、鞋子,给花浇水、给小鱼喂食等。(5)会整理自己玩过的玩具、看过的图书,懂得东西从哪儿拿,应放回哪儿。中、大班幼儿(1)会自己穿脱衣服,会叠衣服;会扣纽扣、系鞋带。当同伴有需要时会帮助同伴扣纽扣、系鞋带。(2)会整理被褥,会把被子叠成正方形,会铺平床单。(3)会用筷子吃饭,不掉饭粒,不剩饭。吃饭时不高声说笑,不弄脏衣服,能钻心进餐。(4)会正确盥洗,盥洗时专心,不玩耍,不弄湿衣服和地面;动作迅速,不拥挤。(5)会自觉整理自己玩过的玩具、阅读过的图书,做到物归原处。(6)会按活动需要,摆放桌椅,搬动桌子时,做到两人抬着走,不推、拉桌子。(7)会擦桌子、窗户,会扫地,自觉保持环境清洁,自觉地将垃圾扔进垃圾箱。(8)会给植物浇水,给动物喂食,能做力所能及的园地劳动。(9)能较好地完成老师指派的劳动任务,如分发和收拾餐具、教具等。(10)能完成“值日生”的任务,尽到“值日生”的责任。
三、避免噪声的常规。
噪声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众所周知,避免产生噪声人人有责。避免噪声的常规如下。(1)不高声喊叫。(2)与人文明交谈,个别交谈时会控制音量,集体交谈时,会注意倾听,不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或乱插嘴,做到一个接着一个发言。(3)唱歌、念儿歌时也要注意控制音量,能用好听的声音唱歌和念儿歌。(4)自由活动时,不狂奔乱喊,否则既制造噪声,又损伤嗓子。(5)轻轻地走路。(6)不在活动室里或走廊上跑跳,会轻轻地稳稳地走。(7)进午睡室,会小心地、悄悄地走。(8)轻轻地拿放东西。(9)搬桌子,两人抬着走;搬椅子,两手抱着走,不在地面上拖动,以免发出噪声。(10)饭后、饮水后、轻轻地把杯、碗、盘、勺、筷等放入指定的筐或桶内,尽量不发出声音。(11)平时不敲打桌子,不摇动椅子。
四、教学活动常规。
幼儿园教学活动常规有一般性的组织常规,如排队、举手发言、坐姿端正等;也有特殊教学活动的常规,如针对音乐活动、体育活动等不同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一些特别的常规要求。教师应明确各项教学活动的规则要求,并指导、督促幼儿遵守各项规则要求,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好效果。
(一)教学活动中幼儿需遵守的一般常规。
1.排队在集体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少不了排队这一组织形式,它是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保障,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习惯。教师不但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组织幼儿排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觉排队的习惯。让幼儿知道,一般有三人以上出现等待现象时,就要自觉排队。(1)盥洗、入厕、饮水时遇到等待现象应排队。(2)集体走楼梯、过走廊,要排好队靠右边走,把左边空出来,供别人用,以免挡住别人的通道。(3)玩滑梯、秋千、浪椅等大型活动器械时,要排好队,一个接着一个来,懂得先来后到的道理,学会必要的等待。保证活动的安全。(4)在早操、游戏、音乐、体育等活动中,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和教师的指令,排成各种队形。(5)集体出游、散步需要排队,一般排成两路纵队,幼儿两两拉手行进。小班幼儿可用绳子做护栏,即绳子两端分别由两位老师牵住,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用右手扶住绳子,就可向前行进,这种方法既安全,又方便低年龄幼儿行走,比一个幼儿拉着一个幼儿的衣服走效果要好得多。
2.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常规(1)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按老师的指令开始、展开和结束活动,步调一致、反应灵敏、行动迅速。(2)举手发言。养成勤于动脑,积极发言的主动态度。同时又要做到回答问题或要求发言时,应先举手,得到老师许可,方可起立发言。会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待教师邀请。注意倾听同伴发言,不随便打断或插嘴。(3)不随便进出活动室。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喝水、入厕,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随便借故离开活动室,更不擅自离开活动室,随便进出。能坚持完成学习活动。(4)不随便玩弄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操作材料等学习用品,以保证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中。(5)坐姿端正。背部挺直,靠着椅背,肩部放松,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保持正确的坐姿,既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又能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6)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简单的学具、乐器、操作材料等学习用品,整理场地。离开时,能迅速地将椅子轻轻靠近桌子。
(二)特殊教学活动的常规。
音乐活动中韵律活动的常规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起立和坐下。一般采用旋律向上的音乐作为“起立”的音乐,用旋律向下的音乐作为“坐下”的音乐。(2)听音乐的信号开始活动和结束活动。(3)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活动后迅速找到空位子就座。(4)活动结束时,自己收拾道具和整理场地。2.活动进行的常规(1)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2)听音乐的信号变换队形,一般采用进行曲,听进行曲音乐,按音乐的节拍,边踏步边走成新的队形。(3)在没有队形要求的情况下,找比较空的地方活动。(4)在自由移动或活动时,不与他人或场地内的道具桌椅等相撞。(5)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安静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选择同伴、交换舞伴、分组或分配角色。(6)在自由结伴活动中,热情而有节制地与舞伴交流、合作。音乐活动中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座位底下取出或放回。(2)乐器取出后,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做到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3)开始演奏时,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演奏的姿势。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4)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乐器和整理场地。2.活动进行的常规(1)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交流。(2)演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3)演奏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4)交换乐器时,须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椅子上,再迅速、安静地找到新位子坐下。(5)交换乐器过程中不与他人或场内的椅子相碰撞。
体育活动的常规(1)听口令或哨声踏步、走队形、做动作。(2)教师示范讲解时,集中注意倾听和观看。(3)解散活动时,应在指定的地方活动,不互相碰撞。(4)做剧烈活动时,不高声喊叫,以免损伤声带。(5)做体育游戏时,严格遵守游戏的规则。(6)成集中队形时,动作迅速,不发出声音。(7)结束活动时,会帮助教师收拾活动器具,整理场地。
第三节常规培养的策略、方法。幼儿园各项常规一旦确定,教师就应教育、引导、督促幼儿遵守,严格要求,持之以恒,直至形成习惯。否则,哪怕制订得再好的规则,也只是纸上谈兵,失去意义。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参考以下策略、方法。
一、严格要求,毫不懈怠幼儿园提出的各项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符合实际,是他们接受能力范围之内的;但又应该做到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对幼儿的心理形成适当的压力。心理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向上。同时,幼儿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和发展,努力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幼儿遵守常规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给幼儿以适当的压力,让幼儿经受一定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而不能“心慈手软”,一旦遇到困难,或太浪费时间,就放松要求,甚至放弃。严格要求,就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办,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若幼儿感到有困难,也不能放松要求,更不能放弃,要有坚定的立场,顽强的意志和耐心,帮助幼儿反复练习,以形成自觉的行为。当然,严格要求不是大声地训斥或责备。如,当教师提出“搬椅子时动作要快,不发出声音”的规则要求,幼儿有能力做到,却没能做到时,教师不能因为怕耽误时间,影响下面的活动,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可看看椅子也已经放好了,就算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对规则的放松,没有严格要求,因此也就很难达到要求。要做到严格要求,那就应该让幼儿把椅子放回原位,重新搬,有必要的话,可反复进行,直至达到要求。在反复进行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保持心平气和,不训斥、指责幼儿。又如,教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自己拿勺子吃饭的常规,一开始幼儿拿不好勺子,到处撒饭粒,花的时间更长,既给教师增添麻烦,又耽误时间,还不如由教师喂来得省事。教师不能因为麻烦或浪费时间而放弃规则要求,而是要坚持原则,耐心地、不厌其烦地一点一点地按要求去做,直至达到目标。
二、共同合作,持之以恒共同合作,持之以恒,指的就是一致性和一贯性。一致性和一贯性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更显得重要。共同合作,可以从内容和对象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合作的对象看,既包括幼儿园保教人员之间的合作,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的合作,同时也包括幼儿园教师、家长与幼儿的合作。从合作的内容看,一是指合作制订各项常规,二是共同遵守各项常规。合作制订常规,不仅要求幼儿园班级中的各位教育者合作参与,共同制订出一致的规则,同时,可请家长参与,以便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各项规则。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鼓励幼儿亲自参与规则的制订,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规则的主人。幼儿园保教人员、家长、幼儿多方面合作制订的常规,更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共同遵守,为幼儿起榜样作用,也有利于家园合作共同督促幼儿遵守。如在交往的常规中,要求幼儿“会用礼貌用语,有礼貌地与人交谈”,幼儿只在幼儿园里被要求这样做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树立榜样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所有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该这样做。有多方合作,有一致的要求,常规就会很快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持之以恒,是指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有一贯的要求,定下的规则,不随意更改,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打折扣,不随心所欲,也不半途而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当一种常规刚刚建立时,需要每天坚持,以达到巩固。当一种常规已经巩固时,在执行时也要每次提醒幼儿做到。教师在提常规要求时更不能随心所欲。如,今天教师心情舒畅了,就会放松对幼儿的要求,哪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也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在地上打滚等。哪天教师心情不好了,就会“严格要求”,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动不动就批评。当然,有这种行为的教师,前提是没有认识到常规教育的意义。幼儿园的常规不是教师用来压制幼儿,对幼儿实行控制的手段,而是塑造幼儿完善人格的积极措施。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幼儿身心健康出发,不惜付出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好效果。
三、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人的大脑皮层活动有它规律,“优势兴奋”就是其中的一种。当人的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时,就会使人感到工作或学习过程十分的轻松、愉快,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促进大脑皮层“优势兴奋”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兴趣”。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就是因为兴趣能使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使人产生工作、学习的愉快感,激发人们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工作和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幼儿园教师同样要善于利用大脑皮层优势的原则,尽量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常规训练,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用以下方法。1.游戏形式或游戏口吻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把常规教育内容寓于游戏的形式中,或用游戏的口吻进行组织,会大大激发幼儿学习常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前面提到的《吃饭=组装车》这一例子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不挑食、自己吃完一份饭菜的习惯,就是利用孩子对汽车的兴趣,用游戏的口吻,把食物比作汽车零部件,把进食比作组装汽车,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进食兴趣。又如: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收拾打击乐器的常规,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进行组织。具体方法是:请几位幼儿,人数与乐器的种类相同,即有几种打击乐器,就请几位幼儿,一位幼儿负责收一种乐器,每人发一个小箩筐;负责收乐器的幼儿手提小箩筐,跟着《找朋友》的音乐节奏,用跑跳步,轮流跳到拿同一种乐器的幼儿面前,幼儿逐个把乐器放入他(她)的筐内。用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乐器收得又快又好,活动环节显得紧凑,因为《收乐器》的环节很自然地成了打击乐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没有一点附加的感觉,效果很好。2.儿歌类文学作品儿歌、谜语一类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韵律美,念起来朗朗上口,幼儿乐于接受,感兴趣。因此,用儿歌来伴同幼儿学习常规,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让幼儿学习自己系鞋带,可配上系鞋带的儿歌“两根鞋带交朋友,两个朋友拉拉手(第一次交叉打结),两个朋友鞠鞠躬,再拉一次手,变成小蝴蝶(第二次打蝴蝶结)。”如让幼儿自己学扣纽扣,以防扣错扣眼(幼儿很容易扣错扣眼,这是个难点),可配上谜语“兄弟四五个,各进各的门,要是走错了,出来笑死人。”如培养幼儿坐姿端正的常规,可配儿歌“椅背靠一靠,双脚并并拢,小手拍一拍,放在大腿上。”这些儿歌不仅能激发幼儿对学习常规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常规的学习要领,更有利于幼儿对常规的掌握。教师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儿歌,也可自己编写儿歌,让幼儿在朗朗上口、饶有趣味的儿歌陪伴下,愉快地学习。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榜样作用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老师在一起,再加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幼儿园里经常使用的间接榜样是文学作品活动——讲故事。幼儿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充分利用故事等文学载体,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典范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启发幼儿爱惜粮食。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幼儿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加深印象,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正面强化是指对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巩固其良好品行。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的正确行为,由于获得及时的正面强化刺激而固化下来,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教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应及时鼓励、赞扬,以使幼儿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除了以上策略和方法,幼儿园老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很多深入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
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的幼儿园大部分是私立的,而办学的园长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园宗旨、目标、指导思想及特色。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或业务园长的指导者,只有具体地了解在艺术范畴对幼儿的教育所起的作用,才会更有信心在幼儿园实施舞蹈教育实践活动。
舞蹈教育价值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早期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实践存在不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就不言而喻地体现了舞蹈的魅力和作用。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价值。
1.幼儿舞蹈可以锻炼幼儿身体机能。
运动始终伴随着所有机体活动。儿童是通过运动而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的。
舞蹈活动属于体力运动范畴,能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的发育。通过舞蹈动作训练幼儿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在幼儿进行一定运动量的舞蹈以及掌握一定的舞蹈技巧后,能加强他们的形体训练和体能发展,也更能有效地锻炼他们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随音乐动起来,比如拍手、踏脚、摆头、扭腰等,让舞蹈带给幼儿整个身心的快乐。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yi术表现为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幼儿舞蹈也是如此。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例如幼儿学习基本古典手位时,可以通过用小手模仿花儿开放、小树抖动的动作,以此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花绑步、小碎步、圆场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以达到幼儿的腿部肌肉的更发育的效果。在学习舞步舞姿、练习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的整个机体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由此可见,幼儿舞蹈教育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整个身体机能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幼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性格和品德意识。
舞蹈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于生活的综合艺术,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品德意识。现在的独生子女有一些娇生惯养,有的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但是舞蹈活动是当众表演的,还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特点,教师在进行舞蹈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幼儿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幼儿通过参加排练、演出、集体活动等,许多幼儿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再者,舞蹈是一门重体力劳动的艺术运动,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特别是基本功要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比如吊腰、下叉等腰腿功的训练,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幼儿舞蹈(含游戏)的教学中,幼儿生活在欢乐和友谊之中,生活在受到统一指挥、组织严密的集体当中,他们懂得了如何去与小朋友交往,无形中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在舞蹈的愉快情绪和自主的相互配合中又培养了合作精神,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未来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在“找朋友”“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中提炼、加工,把幼儿无意识的游戏中具有舞蹈性的动作与姿态变成有趣的舞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自主参与及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商量,讨论舞蹈动作的创作。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用一些舞蹈作品以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例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划船动作,可以培养幼儿团结友爱、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幼儿通过民族民间舞的训练,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本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情。
3.幼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主流是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
在科达伊、奥尔夫、达尔克洛兹、蒙台梭利等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实践体系的影响下,幼儿园教师和专门从事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的培训中心都开始尝试以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为主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吸引和激发幼儿注意的动机,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水平,引导注意的方向。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用温和、柔美、清晰的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能培养小班的幼儿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与中班的幼儿交流,会使中班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大班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
舞蹈教师要教孩子们表演小白兔,问小白兔是怎样走路的,孩子们立即用蹦蹦跳跳的样子学小白兔跳,而此时舞蹈室里根本就没有小白兔,孩子们是动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身体表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运用思维的过程。此外,孩子们在舞蹈学习中,要表现完成一种舞蹈动作,当他们不能表现或表现得不充分时,教师则用生活的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孩子们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最后用形体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运用它就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二、幼儿舞蹈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1.以考级、演出、比赛、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舞蹈表演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
我国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文章《伤仲永》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伤仲永”第二,于是兴趣班、考级班、提高班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了。如有的幼儿园的兴趣班或培训中心的组织者会以这样或那样地向家长承诺,参加了培训幼儿的舞蹈素质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或是一定让幼儿参加比赛才能体现幼儿的舞蹈素质。同时,一些教师或家长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教育效果。
价值是在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各种媒体策划组织的儿童“选秀”活动也应归在此列,如我们梅州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宝贝大赛、少儿我最靓等。有人会说这难道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吗?其实不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这样的活动不仅满足了一些爱好舞蹈表演的幼儿的游戏需要、发展需要和审美需要,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表演技能,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和毅力,同时也使这些幼儿有机会认识到自己学习舞蹈的潜能,增强了他们更主动地投入舞蹈学习的内部动力。幼儿在比赛、演出、家长开放日的表演获得的成就感,体现了舞蹈教育实践的价值,教师和家长仍是觉得非常值得追求的。以上类型的舞蹈学习和舞蹈教育实践我们不可能杜绝,也不一定要指责这些活动可能对幼儿的成长带来哪些危害。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具体的教育机制,应如何减少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效果。这也正是园长们所面临的新课题。
2.幼儿园日常音乐课程中的舞蹈教育的渗透。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作为一种手段促进儿童发展,主要是通过提供儿童适当的身心发展条件机会与氛围,并通过儿童自由主动地参与来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和良好的适应。在幼儿园的日常音乐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都设置区域活动,教师提供幼儿学习舞蹈的活动主要有“小舞台”角色表演游戏时间,音乐舞蹈区角中的自由活动,体育课的音乐舞蹈游戏,舞蹈兴趣班活动,演出、比赛的舞蹈训练,音乐活动的舞蹈学习等。不同时段的舞蹈学习机会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在常规的舞蹈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给幼儿更多探究、尝试、自由创造以及独立解决学习和交往问题的机会。如果发现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幼儿提供帮助,即提供舞蹈素材。在兴趣小组和为演出、比赛而准备的排练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更加关注排练质量和训练成效,对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力和人格的发展的关注就较少了。事实上,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人格方面的教育。在长期实践教学研究过程中,当幼儿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及有自主学习的品格去学习舞蹈,排练的效果将达到事半功倍。
3.幼儿舞蹈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口授”教育模式,特别是文化课的教育。幼儿园的语言、计算、英语的教学都比较呆板,因而过早地进行小学式教育会抹杀幼儿的天性及智力的发展。而教师在枯燥的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入生动活泼的幼儿舞蹈,既增加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更强化了语言的教学。如我在给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三字经》的教学时,编排了一小段相应的儿童舞蹈,孩子们在一边跳一边念唱的过程中就把《三字经》学会了。
幼儿舞蹈可以融入多元文化的教学中。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单调的多元文化时能够同时看到优美的舞姿、鲜艳的服装道具,听到美妙的歌声,这些都能够抓住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幼儿舞蹈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多元文化。在这个舞蹈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更有利于保护幼儿原有的童真及内在的潜力。
总之,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舞蹈兴趣、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意识,起到了发展幼儿智力的作用,体现了舞蹈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幼儿舞蹈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孩子们的参与,更离不开教师们的细心研究和耐心探索,因此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不推陈则不会出新,在幼儿舞蹈教育事业的这片沃土上,只要我们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全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陈桂生。教学原理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雷湘竹。学期儿童游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